报名截止:2017-09-18 20:00:00 已报名:120 总名额:120
学术报告:
报告题目 |
报告人 |
略谈分析化学发展及荧光贵金属纳米簇分析 |
汪尔康 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|
基于纳米材料的模拟酶研究 |
董绍俊 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|
多金属氧酸盐选择性吸附特定蛋白质的研究 |
王建华 教授东北大学 |
有机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应用 |
逯乐慧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研究所 |
蛋白质组定性量分析新方法研究 |
张丽华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|
面向生物分析应用的仪器设计 |
牛 利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研究所 |
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中应用 |
苏星光 教授吉林大学 |
报告时间: 2017年9月19日(星期二)上午8:10-12:00
报告地点:无机-超分子楼二楼报告厅
报告人简介:
汪尔康 院士,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分析化学家。中国科学院院士,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。1952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。1959年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洛夫斯基院士在捷克获博士学位。2006年当选日本分析化学学会荣誉会员。六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分析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的研究,为发展中国的分析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近十多年来,率先开展了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学、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和纳米生物电化学等的基础和应用研究,取得了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。发表论文900多篇,论文被他引3万多次, H-指数90。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、院省部级成果奖14项,国际奖2项。2004年获吉林省首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。曾为九种国际化学杂志编委,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;“分析化学”主编。迄今连续3次跨13年入选汤森路透(Web of Sci.)全球高被引科学家。
董绍俊 院士,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分析化学家。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。195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。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研究,特别在化学修饰电极、光谱电化学、生物电化学和超微电极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、院省部级成果奖11项,国际奖1项。出版专著、专论16部/册,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。发表论文1000多篇,论文被他引4万多次, H-指数101。先后被聘为美、法、日三所大学的客座教授,为六种国际化学杂志编委,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。迄今连续3次跨13年入选汤森路透(Web of Science)全球高被引科学家。
王建华 教授,东北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,东北大学理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主要研究兴趣为流动分析,样品预处理理论与方法,光谱分析与生命分析化学。主持的主要项目包括: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(2项)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,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;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200余篇;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、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、国际流动注射分析科学奖(FIA Award for Science)等。
逯乐慧 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。主要从事纳米尺度和分子水平上的化学和生物分析研究,2007年独立工作以来在Angew. Chem. Int. Ed.、J. Am. Chem. Soc.、Adv. Mater.等SCI期刊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56篇,单篇论文平均影响因子为10.98,SCI他引4500多次,相关研究工作被Nature Nanotechnology, Nature Chemistry等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评述,并应邀为Chem. Rev.、Chem. Soc. Rev.和Acc. Chem. Res.撰写4篇综述文章。
张丽华 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组长。先后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等科研项目。近年来侧重于发展蛋白质组定性、定量和相互作用分析的新材料、新方法、新技术和新装置。发表SCI论文200余篇,他引3500余次;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。兼任学术期刊Analytical Bioanalytical Chemistry主编,以及Proteomics和《色谱》编委等职。
牛利 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现代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。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纳米结构复合材料、光谱电化学及分析仪器设计等方面。近年来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,他人引用7000余次,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,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50余次,主持及参加国家、省/部级项目40余项。
苏星光 教授,吉林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太阳集团官网分析化学系主任。多年来一直从事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、表面功能化及其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。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、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。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身份在Analytical Chemistry, Chemical Communications, Biosensors & Bioelectronics, ACS Applied Materials & Interfaces, Trac-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。